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

特曼:產學合作要怎麼合作?


林健正寫於 2012年9月4日 2:28 ·


一九五O年代,特曼教授鼓吹史丹福大學成立史丹福研究院(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, SRI),積極推動以實用考量做科學研究,雖然這種做法和傳統大學的角色並不相容。

其次透過榮譽合作課程(Honors Cooperative Program),史丹福大學對企業人士敞開大門,鼓勵業界工程師直接申請就讀研究所課程,同時將史丹福大學的課程帶進企業內部。

特曼教授致力推動成立的史丹福工業園區(Stanford Industry Park),則是全美第一個大學的工業園區,把土地租給對史丹福大學發展有利的高科技公司,結果企業自然而然地聘請該校的教授擔任顧問,許多工程師也來自該校畢業生,這些企業也會介入大學裡攸關他們事業發展的各項研究計畫,最後學校得到好處。

類比於史丹福_矽谷模式,竹科顯然受惠於交大校友創業的精神,交大也因竹科而有今天的成就,交大與竹科如魚得水,產學合作是交大的傳統核心價值,矽谷人才回流亦因竹科的發展,若台灣經濟發展遲滯人才自然而然就會外流。

然而,無論什麼時候,什麼地方,校園內總有一股純學院派的思維,認為產學合作會影響學術發展。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(頂尖大學)計畫也無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後遺症,而其中之為大就在於學術與產業的疏離,包括大幅度地縮減在職專班的招生名額,靠著爭食來自教育部的資源,即可養尊處優,辛苦產學合作,何苦來哉?發表一些縱使算是無關宏旨的學術論文,亦可沽名釣譽,又何樂不為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